5月29日 星期一

科学

AI 作画工具 DALL-E 推出图像补全功能

这是一种从自然语言描述生成原始图像和艺术品的 AI 工具。新的图像扩展功能有望让这一工具变得更加火热。值得注意的是,“outpointing”功能仍然需要给定提示词,并非像上面的动图那么简单。

嫦娥五号样品研究揭示月幔源区特性奥秘

揭示了嫦娥五号样品月帘源区的特点和月球青年火山活动的奥秘。据介绍,月球是人类深空探测的“前哨站”。2020 年 12 月,我国首次地外采样返回任务“嫦娥五号”成功返回了月球正面风暴洋北部的样品 1731 克。基于嫦娥五号样品研究其月幔源区性质对于理解月球年轻火山活动的驱动机制至关重要。

我国再次刷新单模多芯光纤传输容量世界纪录

再次刷新了单模多芯光纤传输容量的世界纪录。科研人员通过对光传输系统架构和数字信号处理算法方面优化升级,在保持 S+C+L 信道谱宽 17THz 不变情况下,对系统架构中的部分关键光电器件进行优化,并针对性地对系统光谱进行超宽光域均衡,进一步提升不同波段中传输信道的性能

科学家在量子处理器上首次造出任意子

研究团队将这些量子比特编织成博罗梅奥连环式的图案(一个由交错的三角形组成的拓扑网络),得到量子比特的量子力学特性与预测的任意子相同,这就是物理学家寻找已久的拓扑量子态。▲ H2 量子处理器叶紫网发现,相关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自然》以及《量子物理学》等杂志上

天舟五号将于 6 月受控再入大气层进行烧蚀销毁

我国两艘货运飞船同时在轨,可以实现空间站货包和废弃物的分开放置。其中,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将作为废弃物的储存间,于 6 月(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计划于今年 6 月返回地面)受控再入大气层,进行烧蚀销毁。▲ 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示意图,图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据叶紫网此前报道

我国科学家实现超越海森堡极限精度量子测量

于将量子力学原理应用到各种测量任务中,以实现超越经典极限的测量精度。海森堡的极限被认为是量子方法和资源所能达到的最终极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陈耕等人与同行合作,利用量子不确定因果序实现了超越海森堡极限精度的量子精密测量。

维珍银河宣布 6 月底启动商业太空飞行

太空旅游公司维珍银河表示,将于 5 月份搭载 4 试飞名乘人员,目标是在 6 月下旬开始第一次商业飞行。受此消息影响,维珍银河周一收涨 13%。该公司表示,5 月份的试飞将是对航天系统和宇航员经验的最后测试,随后就会开放商业服务。

我国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取得重要突破,在轨飞行 276 天后返回预定着陆场

叶紫网5 月 8 日消息,2022 年 8 月 5 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 F 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试验航天器。官方宣布,中国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在轨飞行 276 今天天后成功返回预定着陆场。

人类最强火箭 SpaceX 星际飞船最快今晚发射:33 个引擎“巨无霸”

但星际飞船系统的推力几乎是 SLS 火箭的两倍;而且 NASA 的 SLS 火箭在发射有效载荷后会坠入海洋,但星际飞船系统的设计是在发射后返回地面,然后再次使用。如果说 SLS 代表了传统的火箭设计方法,那么星际飞船系统则是现代太空飞行的象征。

中国探月工程正打造月球版北斗系统

采样,并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这也是人类第一次从月球背面采集月壤。嫦娥七号将去月球南极寻找月球存在水的证据,嫦娥八号将配合嫦娥七号在月球南极建立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对月球资源勘探和利用等进行一系列试验。吴伟仁院士还透露,我国正在构建一个环月球的通信导航卫星星座,简单地说就是月球版的北斗导航系统

吴伟仁:2030 年前中国人的脚印肯定会踏在月球上

今年,中国将全面推进探月工程四期,规划包括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任务。吴伟仁院士介绍,其中嫦娥六号任务计划于 2024 年前后实施,它的主要任务是到月球背面采样,并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这也是人类第一次从月球背面采集月壤。

NASA 四名宇航员明年进行“阿耳忒弥斯 2 号”绕月飞行

据叶紫网了解,这是自阿波罗时代以来,NASA 首次为月球任务选定宇航员。据悉,“阿耳忒弥斯 2 号”将于 2024 年 11 月发射,四名宇航员将绕月飞行,不会登陆月球。此次“阿耳忒弥斯 2 号”的绕月飞行任务是在“阿耳忒弥斯 1 号”飞行测试取得成功的基础上进行的

中国工程院倡导的首款四座氢内燃机飞机验证机成功首飞

院士杨凤田首款四座氢内燃机验证机在沈阳某机场完成首飞。基于“红旗”汽油机研发的一汽集团首款国内飞机 2.0L 零排放增压直喷氢内燃机,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架以氢内燃机为动力的通航飞机。据介绍,该飞机是在辽宁省科技厅“四座氢内燃机飞机验证机研制”项目资助下

韦伯太空望远镜拍到新照片:距离地球 10 亿多光年位于武仙座超星系团

这张照片的主角是距离地球的 10 位于武仙座超星系团的1亿多光年螺旋星系 LEDA 2046648。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自 2021 年发射以来,一直在探索宇宙深空。科学家和天文学家利用该望远镜传回的图像数据,探究宇宙起源的奥秘。

我国初步掌握空间中子能量分布识别技术

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中国首个中子谱仪“龙睛一号”,近日在轨测量数据从太空中持续稳定地传回。所有探测器都检测到中子信号,数据正常,标志着中国对空间中子能量分布识别技术的初步掌握。

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国际上实现百兆比特率的实时量子密钥分发

根据中国科技大学官网,潘建伟、徐飞虎等中国科技大学与上海微系统研究所、济南量子技术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合作,通过开发高保真度集成光子量子态调节、高计数率超导单光子探测等关键技术,实时量子密钥分发首次在国际上实现百兆比特率

SpaceX 星链(Starlink)目前已经有 2957 颗卫星升空,超 50 万人订阅

tarlink(星链)目前已经有 2957 颗卫星升空,目前全球超过 50 万人订阅使用星链卫星网络服务。不过,目前还比较麻烦,因为还需要地面上的一口“锅”来配合接收信号才行。现在 SpaceX 开始向 FCC 申请频谱,请求监管机构允许该公司使用 2GHz 频段来“增强”其移动卫星服务

美国 NASA 明年有望获 272 亿美元拨款:比今年多 18 亿美元

2024 年预算草案为 NASA 明年开展阿尔忒弥斯月球探索计划安排资金 81 亿美元(叶紫网备注:当前约 564.57 亿元人民币)。计划从今年 10 月 1 日开始,一直持续到 2024 年 9 月 30 日。这比 2023 年通过的阿尔忒弥斯项目资金增加了 5 亿美元。

英国科学家成功研发蘑菇 PC 原型,用蘑菇替代 CPU 和内存

英国非常规计算实验室(UCL)成功打造了以蘑菇为原料的原型 PC。报道中指出,这种真菌计算机主要使用菌丝体(真菌的分枝,呈现网状根结构),来替代充当计算机的导体和电子元件。该蘑菇计算机可以接收和发送电信号,并保留记忆。传统计算机采用二进制,但在现实世界中大部分的动态并不是简单的 0 和 1 两种状态。

我国科学家实现一项新世界纪录,提出钙钛矿电池新结构方案

太阳电池之外提供新的低成本高效率光伏方案。钙钛矿电池中,异质结接触问题带来的非辐射复合损失已经被普遍证明是主要的性能限制因素。由于“钝化-传输”矛盾问题的存在,超薄钝化层纳米级别的厚度变化都会引起填充因子和电流密度的降低。

科学家开发出情感检测 AI,能及时发现人们精神健康状况

及早发现精神疾病征兆非常重要,有助于患者接受治疗、减轻精神疾病带来的压力,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 (fMRI) 技术,该人工智能对 1 万多人的大脑成像数据集进行了研判匹配,据悉,功能磁共振成像通过检测血液流动变化可测量大脑活动性。

NASA 拍摄到太阳北极一块断裂脱落

美国宇航局(NASA)的太阳动力学观测站最近捕捉到了一段令人惊叹的视频,展现了太阳北极一块断裂脱落的情形。视频显示,一个巨大的等离子体丝正在围绕太阳北极旋转,像龙卷风一般。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事件,令科学家们十分困惑。据报道,NASA 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发布的视频显示

美国宇航局 选择下一代蓝色起源火箭执行火星任务

叶紫网 2 月 10 日消息,最早的蓝色起源将于明年美国宇航局 (NASA) 执行火星任务。美国宇航局周四宣布,它已选择由杰夫・贝索斯创立的火箭公司蓝色起源 (Blue Origin) 即将推出的新格伦火箭(New Glenn,新谢泼德的后续产品)

美国NASA韦伯太空望远镜偶然发现一颗仅 100 余米的新的小行星

可以利用韦伯望远镜找到更多这种大小的小行星。未来的进一步观测将帮助天文学家了解到有关小行星的更多信息,并确认这的确是一个新发现的天体。1998 年天文学家首次在主小行星带发现了小行星 (10920) 1998 BC1。

我国牵头制定的无人机领域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由我国牵头制定的无人机领域国际标准 ISO 24356:2022《系留无人机系统通用要求》正式发布。这是继 2020 年 2 月我国主导的首个无人机领域国际标准 ISO 21895:2020《无人驾驶航空器分级分类要求》发布以来,由我国主导并正式发布的第二项无人机领域国际标准。

查看更多